天津的西医学与护理学是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及西方教会文化的传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天津开埠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英军在天津紫竹林一带的海大道(今大沽路87号)设随军诊疗所,时因护士短缺,便开招少数中国人作助手,从事清洁卫生,兼做护理病人的工作。那时招来的护士在入院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多以学徒方式,边干,边学。这是护士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天津的肇始。英军随军诊所后交由基督教伦敦外布道会,改名为基督教伦敦会施诊所(马大夫医院前身)。其后,西方医疗卫生技术不断传入中国,作为我国早期重要通商口岸城市和洋务运动的发祥地,天津率先陆续开设了一些西医院,并创办西医学校和护士、助产学校。这些医院和学校对近代医学和护理在我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津城内共有11所不同性质的护士、助产学校。
公立校4所:
①1908年清政府长芦盐运使司创办天津公立女医局附设女医学堂(亦称长芦女医学堂、北洋女医学堂)。
②1930年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创办天津特别市市立医院附属女子助产看护学校。
③1946年,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创办天津市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④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天津创办卫生部天津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教会校3所:
①1914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顾瑞德创办天津美以美会妇婴医院护士学校。
②1930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步乐仁创办马大夫纪念医院附设护士学校。
③1943年波兰天主教传教士海伦琴纳尔创办天津私立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私立校4所:
①1926年私立达生医院院长孙毅桓创办天津市私立达生女子助产学校。
②1932年私立天津女医院院长丁懋英创办私立丽云护士学校。
③1935年邓志恩、张春生夫妇创办天津私立志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④1946年天和医院董事会创办天津私立天和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国家大力整顿教育资源,号召各地为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培养护理人才,在天津市公共卫生局的统筹协调下,以上11所护士、助产学校中,除天津特别市市立医院附属女子助产看护学校最终改名为天津市护士学校继续保留,达生、丽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早已停办,志生并归市立助产学校,其余7所学校均在不同年代分别并入到天津市护士学校。